中国科学家首创油茶高效丰产培育技术体系
28年,油茶产业低效问题解决了! ——中国科学家首创油茶高效丰产培育技术体系 中国绿色时报 油茶高产项目简介
9月11日,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在长沙召开,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到会讲话;
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经新华社发布,“油茶高产品种选育与丰产栽培技术及推广”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。
28年的坚守,换来了一朝荣耀。在全球粮食危机的背景下,在食用油供应日益紧张、价格不断攀升的背景下,油茶被寄予厚望。
■油茶为什么值得期待
油茶是重要的食用油来源,伴随着粮油危机的凸显,油茶产业开始被空前关注。
我国有油茶林5000万亩,但绝大多数是老残林,每年亩产油不到
原因何在?专家说:“缺乏良种,规模化扩繁技术不配套,经营粗放。”
业界有一个经计算后得出的假定:我国高产油茶林若发展到6000万亩,茶油年产量300万吨,就可使茶油在食用油中的消费比例从1.8%提高到27%,可替代耕地7500万亩。
对人多地少的中国来说,这是一个让人无法拒绝的科学假定。
■选育出49个新品种
让油茶由低产变高产,这个探索,中国科学家从1980年就开始了。项目组的牵头人是姚小华,项目组关注的焦点有两个:良种选育和丰产栽培技术研究。
迄今,项目组共取得鉴定(验收)成果8项,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,创新集成油茶丰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2个,茶油增产率高达300%~600%。专家共制定油茶育苗和丰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、标准或规范3个,在油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、高产新品种选育、无性系快繁技术、密度调控和无性系配比等丰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等方面,开展了原始性和集成性创新。
在江西、浙江、湖南等地,该项目建立了1100亩种质基因库,收集油茶种质2505份、种源68个,选育出油茶高产新品种49个。
大面积示范林亩产油量达到
■无性繁殖难题解决
项目组专家对山茶属油用物种特性进行了全面分析,提出了适合我国发展的22个主要油用物种,分析掌握了油酸变异规律,筛选出福建长泰、安徽太湖、广西百色、贵州黄平等化妆品用油原料种质。
专家还开展了油茶杂交育种工作,通过种间杂交,选育出亲合力较高的杂交组合9组,利用小果油茶出籽率高的特性创育了一批新种质,为超亲育种及以油质为目的的杂交育种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在分析掌握了油茶基本性状遗传变异规律基础上,项目组提出以经济性状为主,复合生理、形态、抗性和生长等指标为主的选育指标体系。
■发明油茶快繁技术
为了使良种能够迅速大面积推广,项目发明了以无性系快速繁殖技术为核心的快繁技术,实现了油茶优良品种无性扩繁规模化,促进了油茶培育方式从实生林向无性系林的变革。
采用快繁技术,每亩育苗量可以从3000株提高到8万株,提高20多倍,大大降低生产成本。油茶芽苗嫁接技术与容器育苗技术成功结合,可提高造林成活率20%以上。
项目专家认为,要充分发挥良种的高产效应,建立配套的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十分重要,以栽培区划为基础,以品种配比为核心的高效栽培技术体系,油茶由粗放经营转向园艺化栽培,可使茶油大面积产量从每亩
■提出四种低改模式
专家指出,油茶低改要因地制宜、分类改造,以强化抚育、嫁接换冠、替代造林、模式转换4种改造模式为主。
项目组利用其研究成果进行示范推广,1990年~2007年,推广新品种58.3万亩,育苗8110万株,进行低产林改造570万亩。2005年~2007年,在浙江、江西、湖南、广西、安徽、湖北、贵州、重庆、福建等12个省份新建15个良种快繁基地,繁育优质苗木6110万株,建立了28个新品种和高效栽培推广示范点,累计推广该项成果200多万亩,其中低改170多万亩。新品种数量及造林面积覆盖面达80%以上,新增产值26亿元。
成果的取得,丰富了林木遗传育种和森林培育学的理论,拓展和提升了我国重要经济林领域的科技水平,特别是我国油茶产业的科技进步,推动了油茶产业的高产高效快速发展乃至林业产业发展。成果的应用对保障粮油安全、改善生态环境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、发展地方经济和建设新农村有巨大的推动作用。
□相关链接
“油茶高产品种选育与丰产栽培技术及推广”项目,由中国林科院首席专家姚小华研究员主持,由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牵头,亚林中心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、江西林科院、广西林科院参加完成。该项目首创油茶高效丰产培育技术体系,解决了油茶产业低效问题,荣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。
该项目自1980年开始,经过20多年联合攻关,突破了种质创制、栽培区优化、授粉配置、规模扩繁等关键技术,选育出高产、稳产、高抗的49个油茶高产新品种,研发油茶新品种无性系繁殖规模化育苗技术,创立了以无性系配比为核心的油茶新品种栽培技术,提出了油茶低产林强化抚育、嫁接换冠、替代造林、模式转换4种改造模式。
该项目研究组主要成员还有韩宁林、赵学民、徐林初、马锦林、王开良、李江南、何方、庄瑞林、龚春等。(中国绿色时报 记者:王建兰)